蚌埠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健康蚌埠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現將《健康蚌埠行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20年7月8日
(此件公開發布)
健康蚌埠行動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國發〔2019〕13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9〕32號)、《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健康安徽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19〕84號)文件精神,深入實施健康蚌埠行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逐步建立起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健康促進政策體系。到2022年,通過積極的預防策略和有效的干預措施,切實提高全民健康行為能力,全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廣,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減少疾病傳播流行隱患,重大慢性病發病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嚴重精神障礙、職業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殘和死亡風險逐步降低,重點人群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養水平大幅提升,建立健全覆蓋全生命周期、結構合理、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保障體系,健康公平基本實現,全民健康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二、主要任務
(一)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
1.實施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創新健康教育方式和載體,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以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傳播健康知識,打造權威健康科普平臺,普及健康知識和技能。針對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流動人口、貧困人口等重點人群,開展符合其特點的健康促進及健康素養傳播活動。深入推進健康促進縣(區)、衛生城鎮、健康社區、健康家庭建設,大力宣傳“健康素養66條”等健康知識。建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績效考核機制。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分別不低于22%和30%。(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2.實施合理膳食行動。開設健康生活大講堂,發布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全面普及膳食營養知識,引導居民形成科學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強化家庭和高危個體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及干預,推進社區健康生活行為入戶指導行動,積極開展“三減三健”行動(減油、減鹽、減糖,健康體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建立健全居民營養監測制度,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加強對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等營養健康工作指導,開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廳建設。繼續在貧困地區開展重點人群營養干預工作。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長率持續減緩,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分別低于7%和5%。(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3.實施全民健身行動。為不同人群提供針對性的運動健身方案或運動指導服務。努力打造百姓身邊健身組織,推動組織網絡向基層延伸。著力構建市、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四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開展體醫結合試點工作,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務模式。到2022年和2030年,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分別不少于90.86%和92.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7%以上和41%以上。(牽頭單位:市體育局)
4.實施控煙行動。加快蚌埠市控煙立法進度,全面推進控煙履約,加大控煙力度,綜合運用價格、稅收、法律、宣傳等手段提高控煙成效,強化公共場所控煙監督執法。深入開展控煙宣傳教育,全面推進公共場所禁煙工作,積極推進無煙環境建設。倡導領導干部帶頭在公共場所禁煙,率先把黨政機關建成無煙單位。推廣12320衛生熱線戒煙服務,提升規范化戒煙門診服務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無煙法規保護的人口比例分別達到30%以上和80%以上。(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5.實施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各部門各行業心理健康服務網絡,搭建基層心理健康服務平臺,鼓勵培育社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提升醫療機構心理健康服務能力。強化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干預,加大對重點人群和特殊職業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力度。全面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和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到20%和30%,心理相關疾病發生的上升趨勢減緩。(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6.實施健康環境促進行動。普及環境與健康相關的防護和應對知識。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完善健康城鄉監測與評價體系,推進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建立環境與健康的調查、監測和風險評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控制環境污染相關疾病、道路交通傷害、消費品質量安全事故等。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飲用水水質達標情況明顯改善,并持續改善。(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二)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
7.實施婦幼健康促進行動。實施母嬰安全計劃,倡導優生優育,繼續實施住院分娩補助制度,向孕產婦免費提供生育全過程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構建覆蓋城鄉居民,涵蓋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兒各階段的出生缺陷防治體系。對出生缺陷發生率較高的病種實施干預,進行單病種突破。實施健康兒童計劃,加強兒童早期發展,加強兒科建設,加大兒童重點疾病防治力度,擴大新生兒疾病篩查,繼續開展重點地區兒童營養改善等項目。提高婦女常見病篩查率和早診早治率,實施農村婦女“兩癌”篩查,開展婦女健康重大問題干預。提倡自然分娩,減少非醫學需要的剖宮產。倡導0—6個月嬰兒純母乳喂養。到2022年和2030年,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7.5‰以下和5‰以下;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18/10萬以下和12/10萬以下。(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8.實施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實施中小學生視力健康狀況監測,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試點。開展“師生健康中國健康”主題健康教育活動,推進健康校園建設。加強現有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建設,按照標準和要求強化人員和設備配備。按國家標準開足開好體育與健康課程,開展大課間和課外體育鍛煉,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1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推進具備條件的學校體育場地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建立賽制穩定、相互銜接、制度配套的市、縣、校三級體育競賽體系。開展常態化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監測工作。到2022年,全市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良率達到50%以上,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力爭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到2030年,全市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良率達到60%以上,兒童青少年新發近視率明顯下降。(牽頭單位:市教育局)
9.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進一步完善職業安全衛生標準體系,建立完善重點職業病監測與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報告和管理網絡,實施職業病危害嚴重用人單位的技術和工藝改造、設備更新和材料替代以及關閉退出等治理活動,推進職業病危害源頭治理。開展職業病危害基本情況普查,健全有針對性的健康干預措施。強化職業病報告制度,開展用人單位職業健康促進工作,預防和控制工傷事故及職業病發生。加強個人輻射劑量管理和放射診療輻射防護。建立分級分類監管機制,對職業病危害高風險企業實施重點監管。開展重點行業領域職業病危害專項治理,遏制塵肺病和職業中毒高發勢頭。推廣完善工會參與職業病防治工作模式。到2022年和2030年,接塵工齡不足5年的勞動者新發塵肺病報告例數占年度報告總例數的比例實現明顯下降,并持續下降。(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10.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推進各類養老機構與各級醫療機構建立協議合作關系,鼓勵開通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預約就診綠色通道,協同為老年人提供巡診、健康管理、保健咨詢、預約就診、急診急救、中醫養生保健等服務。支持組建醫療養老聯合體。支持養老機構舉辦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中醫醫院、臨終關懷機構。鼓勵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發展社區健康養老服務,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鼓勵新建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特色的護理院、療養院,打造一批融中醫藥養生保健、健身休閑、文化旅游為一體的養老養生旅游基地。支持企業、保險資金和其他社會資本在我市建設具有示范意義的健康養老服務綜合體、老年宜居社區。以推進市場化養老服務產業試點建設為契機,加大對健康養老產業的技術、資金、人才、土地等要素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以基金等方式發展市場化的居家、社區和大眾化的健康養老服務,打造健康養老服務產業集群,培育發展適老化的養老地產、健康養老服務綜合體、老年宜居社區。力爭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45張以上,建成省級醫養結合綜合示范區,2個以上醫養結合示范園區(基地)。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有所下降,65歲以上人群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三)防控重大疾病。
11.實施傳染病防治行動。完善傳染病監測預警機制,加強突發急性傳染病源頭防控。繼續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逐步調整免疫規劃疫苗種類,適齡兒童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維持在較高水平,建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保險機制。保障二類疫苗供應,確保接種安全。加強艾滋病檢測、抗病毒治療和隨訪管理,全面落實臨床用血核酸檢測和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建立結核病防治綜合服務模式,加強耐多藥肺結核篩查和監測,規范肺結核診療管理。加強鼠疫等傳統烈性傳染病防控。強化重大動物源性傳染病的源頭治理。到2022年和2030年,以鄉鎮(街道)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12.實施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普及全民應急救護知識。依托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員團隊,對高危人群和患者開展生活方式指導。全面落實35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制度,擴大高危人群篩查干預覆蓋面。加強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颊咧笇Ш鸵幏豆芾矸?。推廣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適宜技術,縣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提高腦卒中、胸痛診療等應急處置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別下降到209.7/10萬以下和190.7/10萬以下。(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13.實施癌癥防治行動。強化癌癥防治知識宣傳,推廣有效的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工作模式,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著眼重點癌種、高危人群和貧困地區,有序擴大癌癥篩查范圍。推廣應用常見癌癥診療規范,推進腫瘤精準治療模式,提升基層癌癥診療能力。加強癌癥防治科技攻關。加快臨床急需藥物審評審批。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于43.3%和46.6%。(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14.實施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行動。倡導重點人群主動進行肺功能檢測,預防疾病發生發展。探索高危人群首診測量肺功能、40歲以上人群體檢檢測肺功能。為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全程防治管理服務,提高基層慢阻肺的早診早治率和規范化管理率。增加基層醫療機構相關診治設備和長期治療管理用藥的配備,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肺功能檢查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70歲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萬以下和8.1/10萬以下。(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15.實施糖尿病防治行動。提示居民掌握自身血糖狀況,引導糖尿病前期人群通過飲食控制和科學運動降低發病風險。指導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加強健康管理,延遲或預防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促進基層糖尿病及并發癥篩查標準化和診療規范化,提高醫務人員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早期發現和治療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分別達到60%以上和70%以上。(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16.實施地方病防治行動。強化血吸蟲、瘧疾等寄生蟲病,飲水型氟砷中毒、碘缺乏和水源性高碘危害等地方病防治。完善和提升改水工程,為病區居民提供合格的飲用水,同時加強健康教育,引導群眾主動使用合格飲用水。在加強碘攝入、碘營養水平監測的基礎上,對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實施差異化的補碘策略,繼續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狀態。(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三、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健康蚌埠行動推進委員會(成員名單見附件),統籌指導各縣區健全領導推進工作機制,研究制定實施方案,逐項抓好任務落實。指導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將預防為主、防病在先融入各項政策舉措中,研究具體政策措施,推動落實重點任務。推進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健康委。推進委員會下設各專項行動工作組,負責專項行動的具體實施和監測工作。
(二)廣泛開展動員。凝聚全社會力量,形成健康促進的強大合力。鼓勵個人和家庭積極參與健康蚌埠行動,落實個人健康責任,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各單位特別是學校、社區(村),要充分挖掘利用自身資源,積極開展健康細胞工程建設,創造健康支持性環境。鼓勵企業研發生產符合健康需求的產品,增加健康產品供給。鼓勵社會捐資,形成資金來源多元化的保障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健康類產品和服務。衛生健康相關行業學會、協會和群團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要充分發揮作用,指導、組織健康促進和健康科普工作。
(三)健全支撐體系。加強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提高疾病防治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財政支持,強化資金統籌,優化資源配置,保障行動落實。加強科技支撐,積極參與全省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疑難重癥診療攻關重大課題研究。落實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健康政策審查。強化信息支撐,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推動健康信息共享。
(四)推進醫防融合。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落實“兩包三單六貫通”,加強醫療和預防職能相融合,推進醫療機構從以治病為中心向預防為主、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務轉變。推廣應用中醫藥適宜技術,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和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同步調整財政補償政策和醫保支付政策,強化對醫院功能轉變的支持,提高財政資金和醫保資金在保障和促進健康方面的使用效率。
(五)注重宣傳引導。采取多種形式,強化輿論宣傳,大力宣傳推進健康蚌埠行動、促進全民健康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編制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材料和文藝作品,以有效方式引導群眾了解和掌握必備健康知識,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加強科學引導和典型報道,增強社會的普遍認知,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六)開展評估考核。監測評估由推進委員會統籌領導,專項行動工作組具體組織實施,專家咨詢委員會提供技術支撐。各縣區要制定本地區監測評估辦法,以現有統計數據為基礎,完善統計監測體系,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對主要指標、重點任務的實施進度進行年度監測。各專項行動工作組根據監測情況每年形成各專項行動實施進展專題報告。推進委員會辦公室每年形成總體監測評估報告,經推進委員會同意后報市政府并通報各縣區政府和有關部門,并適時發布??己擞赏七M委員會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按照考核指標框架對重點指標年度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附件:1.健康蚌埠行動考核指標框架
2.健康蚌埠行動推進委員會成員名單及主要職責
附件1
健康蚌埠行動考核指標框架
序號 |
指標 |
2022年 全市目標值 |
1 |
人均預期壽命(歲) |
77.7 |
2 |
嬰兒死亡率(‰) |
≤7.5 |
3 |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
≤9.5 |
4 |
孕產婦死亡率(1/10萬) |
≤18 |
5 |
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 |
≥90.86 |
6 |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
≥22 |
7 |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 |
≥37 |
8 |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 |
≤15.9 |
9 |
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
2.6 |
10 |
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 |
27.5 |
11 |
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構建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 |
實現 |
12 |
建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績效考核機制 |
實現 |
13 |
產前篩查率(%) |
≥70 |
14 |
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率(%) |
≥98 |
15 |
農村適齡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覆蓋率(%) |
≥80 |
16 |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良率(%) |
≥50 |
17 |
符合要求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課率(%) |
100 |
18 |
中小學生每天校內體育活動時間(小時) |
≥1 |
19 |
寄宿制中小學?;?/span>600名學生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小學校配備專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600名學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學校配備專兼職保健教師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 |
≥70 |
20 |
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中小學校比例(%) |
≥80 |
21 |
接塵工齡不足5年的勞動者新發塵肺病報告例數占年度報告總例數比例(%) |
下降 |
22 |
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設老年醫學科比例(%) |
≥50 |
23 |
高血壓患者規范管理率(%) |
≥60 |
24 |
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 |
≥60 |
25 |
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村衛生室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 |
100,70 |
26 |
以鄉鎮(街道)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 |
>90 |
附件2
健康蚌埠行動推進委員會成員名單及
主要職責
一、成員名單
主 任 張曉靜 副市長
副主任 陳春霞 市政府政研室副主任
劉軍波 市衛生健康委主任
成 員 邢正濤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劉 冰 市委網信辦副主任
章保川 市發展改革委二級調研員
李丹丹 市教育局副局長
王克玲 市體育局副局長
楊懷波 市科技局副局長
趙本祥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經濟師
張永校 市公安局副局長
徐 松 市民政局副局長
周 波 市財政局副局長
謝長新 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
葛民生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政治處主任
陳克亞 市生態環境局二級調研員
汪學文 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副局長
支立成 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
楊林海 市水利局二級調研員
陳學東 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
伍旭峰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
張洪濤 市衛生健康委黨委委員
王于杰 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
王 雪 市醫保局副局長
方晉峰 市扶貧辦副主任
于 琛 蚌埠日報社副總經理
鞠曉萍 市總工會四級調研員
齊曉紅 市婦聯副主席
楊思清 市殘聯理事長
吳雪玲 團市委副書記
常先波 市科協二級調研員
推進委員會下設專家咨詢委員會,為實施健康蚌埠行動提供專業技術支持,由相關領域專家、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和社會知名人士代表若干名組成;市政府政研室副主任陳春霞(兼任)、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劉軍波(兼任)、市衛生健康委黨委委員張洪濤任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推進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健康委,承擔推進委員會的日常工作,做好與愛國衛生有關工作的銜接。辦公室主任由市衛生健康委黨委委員張洪濤兼任,辦公室成員由推進委員會成員單位有關科室負責同志、專家代表等擔任。
二、主要職責
統籌推進《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組織實施、監測和考核相關工作。按年度研究部署行動推進的重點任務,并協調推動各地區各相關部門工作落實。根據疾病譜變化及醫學進步等情況,對健康教育和重大疾病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研究提出指導性意見,并適時調整指標、行動內容。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相關解讀: